网上科普有关“元仁宗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元仁宗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元仁宗的Middot爱与力量,元朝第四任皇帝,1311年4月7日登基320年3月1日。蒙古汗是元武宗的弟弟,元武宗称他为皇帝他的弟弟。他遇到了他的兄弟姐妹,他从叔叔传到侄子。武宗死了,他成了继承人,他的头衔是黄晴和燕右。在任期间,他裁减冗员,整顿国事,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在位九年,未传武宗的儿子和宣石,但他的儿子元英宗朔德巴拉。仁宗时,文帝谥号秦晓,单于普都可汗。在任期间,他裁减冗员,整顿国事,推行以儒治国;政策。继承博尔吉金middot李艾巴巴丽巴达生于元朝二十二年四月九日。早年曾师从孟莉太常邵青学习经学。大德九年,居淮州。十一年,承宗驾崩,回京参加丧事,与右丞相哈拉哈孙合谋,在统一军队的北方建立大哥海山为帝。元武帝封他为太帝,与弟约好,他的伯侄关系传了下来。任师傅师从太子詹约见国王,国王多次劝他不要锋芒毕露,最后变得仁慈了。四年在位整顿后,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如废除尚书省、停止发行大钞、裁减冗员、整顿国事等。1312年,优辅克皇帝改国号为元朝。仁宗任命王岳特为蓟县大学士,任命其兴科举Ldquo制作一个。清皇第二年建安四年,农历十月,仁宗命中书省进行科举考试。清皇第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农历八月二十日,举行国考,共录取300人。二年农历二月,300名通过省考的考生在北京大都举行会议,选出100名中考者。农历七月初七,100名中选者在北京大渡宫举行了进宫考试,最终胡都大儿、章启炎等56名中选者被录取为进士。这种科举模仿了唐宋的旧制度,推崇朱的学问,在历史上被称为Youfuke。元朝灭晋宋后,科举被废。Youfuke这是宋亡前36年,金亡后81年,于是汉族士人在这里恢复了正常的升迁之路。民族冲突有所缓和。__元年,在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地登记土地,史称你经理。仁宗自幼熟读儒家学说,并致力于诠释经典。他命令王跃等人将大学衍义的诗句翻译成蒙古文,并交给他的臣下。统治世界,这本书就够了。并将贞观政要和资治通鉴两本书的节选翻译成蒙古语,供蒙古族和色目人背诵。他再次发兵西北,打败察合台后,国王没有不要先花掉它。在元朝的皇帝中,仁宗是一个比较有成就的君主。毁约后,吴总他的儿子和宣石搬到了云南,立他的儿子硕德巴拉为王储,打破了从叔叔传下来的誓言。在位九年,庙号仁宗。七年八月十日,庙号燕友荣。为了爱护和教育李,去谥号,其庙号仁宗,蒙国号普延度。
元朝时期中国的疆土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元朝为什么会覆灭·?请用编年史的格式讲解。
元朝是我国 历史 上第一个实现南北统一的王朝,也是我国 历史 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朝代。
但元朝的出现就像烟火一般,发出最为耀眼的光芒之后,就沉寂了下去,使得它夹在宋和明之间显得非常突兀。
宋朝319年的 历史 ,明朝276年 历史 ,元朝却仅仅只有98年的 历史 。
元朝灭亡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元朝统治者的野蛮统治,作为一个习惯用弓马打天下的朝代,对文化轻视到了极致,这种轻视在科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元朝98年间一共举行了16次科举,录取人数才仅仅一千人,科举进入朝堂的官员仅仅占朝堂文官的3%。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但大元建立之后,元朝并没有开科举。
直到1312年,元仁宗二年的时候,元仁宗才开始科举取士。
也就是说,1271年到1312年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元朝一直没有开科举,四十多年,足够朝堂官员换两三茬了,但元朝就是没有开科举。
没有科举,元朝如何选取官员呢?
举荐、任人唯亲、招募有能力的人,这些都是元朝取士的办法,但这种杂乱的办法不一定能够取到有才之士,而且杂乱无章的入仕渠道也是元朝的一大弊病。
元仁宗自幼跟随李孟学习儒家经典,虽然是蒙古族,但也是儒家子弟,他对科举取士非常重视。
1311年元月继位,次年就开始科举取士,不仅如此,他还任用汉族官员,整顿朝堂,进行以儒治国,实现了元朝的复兴。
如果按照元仁宗这样的改革坚持下去,元朝不是没有可能成为中国 历史 最强势的一个朝代,但是元仁宗仅仅在位九年就驾崩了。
元仁宗驾崩之后,皇位传给了元英宗,元英宗不像元仁宗那么重视科举,重视文官,元朝的中兴也就此戛然而止。
上面不重视科举,下面自然就不重视了,所以元朝是开创科举以来,举行科举比例最低的一个朝代。
不仅如此,元朝统治者一方面重视武力,另一方面还忌惮汉族人掌握权力。
所以汉族人想要通过科举进入元朝朝堂是难如登天,要想在元朝朝堂掌握权力,则完全没有可能。
汉族人口众多,但元朝给汉族的科举名额是仅仅占整个科举的一半,另一半名额被蒙古人和色目人占据着。
这个比例可能不太能体会得到。
举个例子,假使有100个科举名额,汉族三万士子占据50个名额,蒙古人和色目人300人占据50个名额,这是完全不公正的。
除了名额上的限制,在考题方面,也不一样,汉族人的考题不是难,而是非常难,录取率也非常低。
而蒙古人和色目人,不仅考题简单,录取也容易,比如说六十分就及格的,蒙古人和色目人达到60分就录取,汉人则需要达到80分才录取,汉人士子完全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科举虽然对汉人非常不公平,但汉族士子依旧凭借顽强的生命力让蒙古士子和色目人士子难以匹敌。
因此科举取士并不受元朝统治者重视,甚至非常嫌弃。
为了朝堂稳定,元朝统治者开发了无数取士通道,举荐有,任人唯亲也有。
只要能够招募到蒙古人当官,元朝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这对汉族士子又是一大冲击。
除此之外,蒙汉冲突也不停爆发,蒙古人虽然是统治者,但是蒙古人数量少,根本无法与庞大的汉人相媲美。
蒙古能够打下江山主要是因为蒙古铁骑强大,以及宋朝军事实力不强。
但经过蒙古人多年的统治之后,汉人的铁血也被激发了出来,开始不断与蒙古人爆发冲突,一次两次蒙古人还可以铁血镇压,但冲突数量过多,蒙古人也受不了。
不仅民间冲突严重,上层冲突更为尖锐,蒙古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坚决不分权给汉人。
汉人士子通过科举之后,也只能当作副手,没有多少权力,本来就从夹缝中挤进来的士子们想着能够建功立业。
最后才发现只能当一个副手存在,蒙汉冲突从民间发展到了朝堂,最后席卷了整个文人阶层,元朝统治变得岌岌可危。
元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矛盾,蒙古族和汉族本身就存在矛盾,存在冲突,而元朝统治者对汉人士子的态度,无疑激化了蒙汉矛盾。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读书人就是一个民族的口舌,蒙古人压制汉族读书人,就是在不断激起整个汉人的愤怒。
元朝和清朝都是外族建立的政权,从清朝能够统治中国两百多年,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取士制度有多么重要。
自秦汉以来,甚至从秦汉数到明清,历朝历代元朝文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唐宋的统治体系是士农工商。
而到了元朝,统治体系是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儒生被排到了第九位,比娼妓的地位都要低一些。
这就是元朝的文人的地位,虽然说文人造反十年不成,但文人却是统治的根基,元朝铁骑是能打,但打下来的土地谁来治理,民生、水利、桑种这些工作的统筹谋划都要靠文人。
但元朝整个 社会 都看不起文人,这种生存地位如此低下,文人怎么可能进入统治层次,怎么可能参与政事。
整个元朝,文人在政治上的贡献都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元朝的统治体系和取士制度,无数文人流落在野外,才华没有用武之地。
这些富有才华的文人在政治上没有出路,于是开始向民间,向文学发展,开发出了元曲和杂剧。
因为不再心存侥幸,要进入仕途,这些文人全身心投入了创作,以至于在短短98年的时间里,就让元曲发展成为能和唐诗宋词并列的文学体裁,让杂剧成为了一种经典的文学体裁。
杂剧和元曲的出现,让元朝这个短暂的野蛮王朝在文学方面有了很重要的影响力。
从国家稳定来说,元朝的统治体系是不合理的,取士方式是有误的,但正是这种有误的统治方式,让无数对仕途绝望的文人向着文学领域靠拢了,从而催生出了元曲和杂剧。
而且由于元朝重文轻武,对文化领域管理非常宽松,让整个元朝形成了一种自由的多元化的文学氛围。
在元朝对文人的压制下,一种可以称为庶民文学的文学分支生根发芽了,并且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无望,以及色目人被重用,士大夫被下放,让汉族士大夫的文化地位在元朝史无前例的下降了,动摇了元朝的统治根基,但催生出来的庶民文化却让人侧目。
元朝存在98年,很多学者因为元朝的野蛮统治而选择忽略不研究它,但元朝在文学上的影响是重大的。
它将中国文学赶入民间,让中国文学绽放出新的生命,不到百年的时间,中国文学就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文化,这种文化直接影响到了明清小说文化的发展。
论及统治的智慧,汉人的经过了无数大一统王朝,从秦朝到宋朝,中间还有强盛的唐朝。
这些智慧才是国家统一最为重要的,蒙古重用蒙古官员,而不用汉族官员,元朝的败亡已经注定了。
蒙古和清朝完全相反,其结果也非常显目,清朝统治二百多年,元朝只有98年。
明朝虽然短暂,但却对中国 历史 颇为重要,它就像一个错误的证明,用了九十八年的时间,证明了统治一个国度,没有文明光靠弓马是绝对行不通的。
(1271年~1368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于同年进行的北伐中推翻了元朝。北迁的元政府后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
[编辑本段]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民族,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朝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国号成吉思汗“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即大蒙古帝国。建立大蒙古国后,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病逝。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战争的结果是建立起了疆域空前广阔、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影响力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基本实现了世界一统、天下大同的格局,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是应该看到,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计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整个蒙古帝国的持续时间是从1206年到1635年。
[编辑本段]元朝的建立
汗王蒙哥1259年在四川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1260年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并非完全今天意义上的中国)与蒙古高原地区,从此蒙古帝国不复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元”。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性大一统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要占领地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大元”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中国(南宋)最后的抵抗,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中国(南宋)灭亡。
[编辑本段]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至大四年(1311年),仁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年),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治三年,英宗从南返途中,驻跸南坡,被权臣铁失等人杀死。谋乱诸王大臣拥立当时镇守漠北的前太子真金之孙也孙铁木儿即帝位,改元泰定,是为泰定帝。
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元大都,遂于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文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文宗毒死明宗后称帝。
至顺三年(1332年),文宗卒。临终下诏立明宗子为帝。权臣燕帖木儿为了控制朝政,故意舍长立幼,立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宁宗即位未及一月就病逝,其兄妥欢贴睦尔才得以即立,是为顺帝。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编辑本段]概述
忽必烈时代,蒙元统治集团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夫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战争破坏因而日益减少。“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力农”的方针获得部分实施。在中原汉地,元政府也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来扭转长期战乱所造成的残破局面,元朝社会经济由战时的衰敝状态渐臻恢复乃至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恢复乃至发展,在全国各地区呈现出颇为明显的不平衡性。蒙古统治者仿效金朝在用人方面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的作法,分全国居民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迄今所知,元朝政府并没为四等人的划分颁布过专门的法令,但却反映在有关他们政治、法律地位以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诸多不平等规定中。儒生在参预国家治理方面失去了宋金时那种优越的地位,加上元政府在赋税方面优遇儒户的规定经常不得贯彻,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不能不受到很大损害,以至当日戏台上有“一官二吏、九儒十丐”的谑语。元王朝的统治秩序,仍然是在封建的社会关系、并保留了部分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民族属性成为阶级划分的重要依据,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之间和阶级之间的矛盾。蒙古、色目贵族通过赐田、战争掠夺以及强占兼并等手段,成为占有大片田地的封建地主,汉人和南人中的官僚、军阀,不得不依附征服者的政治势力而扩大自己的封建权益。
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对汉人的刑罚是残酷的,杀死一个汉人只需付一头驴的罚款。到了元朝,其刑法明文规定:蒙古人即使把第三等“汉人”和第四等的“南人”殴打致死,也只需“断罚出证”,并付罚款和埋葬费;而汉人/南人即使被殴打也不得反抗,而是只能向官府提告,若反抗而使蒙古人致死,则是死刑。
元朝作为一个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在经过对欧亚广大地区的征服后,在文化思想领域也主动或被动地吸收集合了多种文明长处,因此,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充满了“汉法”与“色目法”的主导地位之争。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技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可以说,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在中国王朝序列中,尽管该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中国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进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碍。例如在史学领域极具影响的“正闰”说,主张“四夷不得正统”,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由于元朝亦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在编纂《辽》、《宋》、《金》史时,三史都总裁官、中书右丞相脱脱力排众议,“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这一举措结束了自辽朝灭亡后200多年的“正统”之辩,同时也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总结的那样:“这一决定确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则,它符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也符合辽、金、宋三朝互不相属的历史状况,因而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不能忽视。”
[编辑本段]元朝的疆域
元朝统一全国后,强盛时期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一说到达北冰洋),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元朝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若到达北冰洋,则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
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以及总制院(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
[编辑本段]元朝的政治军事制度
中央机构:中书省,领六部,主持全国政务。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负责督察。
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的简称,后面会详细介绍。
军事机构:
宿卫军队,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担任京城(大都和上都)防卫的军队是侍卫亲军。
三十馀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隶属于枢密院。
镇戍军,负责镇守全国各地。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
[ 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与大多数中国封建王朝相比较,蒙元时期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特点是十分显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虚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的文化环境表现出兼容务实的特征。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发现元代人士因言论遭受不幸的实例。据统计,元代的文化禁令仅是明清两朝的几十分之一;它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国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在当时的整个欧亚大陆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此环境下形成的。今人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视之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些学者认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诞生并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宽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元代的民众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对元代儒家文化的发展,陈垣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以论元朝,为时不过百年。……若由汉高、唐太论起,而截至汉唐得国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论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计乾隆二十年以后,则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
务实的精神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有着较为迫切的发展要求。因此与宋代相比较,元朝务实的文化精神是十分显著的。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张“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惟以实惠”,强调“务施实德,不尚虚文”。据此,他提出了“科举虚诞,朕所不取”,废止了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强调才干,而不单纯是“以文取胜”;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天文实测活动,使中国在很多天文学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黄道夹角的科学数据、星辰的数量、历法等);在地理学方面,《大元一统志》开中国官修地理总志之先河,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书;元代编修的方志达到160种,数量超过了宋代;元政府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黄河河源的实地科考;在农业技术及农学普及方面,南北东西农作物广泛交流,各地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取长补短,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很多农作物得到普及。政府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普及工作,司农司编辑的《农桑辑要》是中国古代政府编行的最早的、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中国月令体农书中最古的一部,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对全国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农书;在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元代发明了金属活字、转轮排字法和套色印刷术。此外,元政权对医学、造船业、陶瓷制造和水利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开创了中国封建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
一、大蒙古国时期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1206年~1227年 无
睿宗(元世祖追尊) 监国景襄皇帝 也可那颜孛儿只斤拖雷摄政 1227年~1229年 无
太宗 英文皇帝 窝阔台汗 孛儿只斤窝阔台 1229年~1241年 无
称制 昭慈皇后 乃马真脱列哥那摄政 1241年~1246年 无
定宗 简平皇帝 贵由汗 孛儿只斤贵由 1246年~1248年 无
称制 钦淑皇后 斡兀立海迷失摄政 1248年~1251年 无
宪宗 桓肃皇帝 蒙哥汗 孛儿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无
二、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1294年 (中统1260年~1264年,至元1264年~1294年)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1295年~1307年 (元贞1295年~1297年,大德1297年~1307年)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1308年~1311年 至大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2年~1320年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佑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1321年~1323年 至治
无 (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1324年~1328年 泰定
无 (元顺帝) 阿里加巴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1328年 天顺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1328年~1329年
1329年~1332年 天历
1328年~1330年至顺
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和西拉古图土孛儿只斤和世琜 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宜林奇葆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 1333年~1368年 (至顺1333年 ,元统 1333年~1335年,至元1335年~1340年,至正1341年~1370年)
三、北元(1368年元朝灭亡后)时期(1368年~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
庙号 谥号 汗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惠宗 顺帝 图干铁木耳孛儿只斤妥欢铁木儿 1368年~137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昭宗 和孝皇帝 闭里可图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1370年~1378年 宣光
平宗 宁孝皇帝 乌萨哈汗 孛儿只斤脱古思铁木儿 1378年~1388年 天光
元朝灭亡后皇室血脉一直在蒙古代代相传直到1696年蒙古被清朝征服为止。
关于“元仁宗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安蕊]投稿,不代表友开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iukai.com/cshi/202504-223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友开号的签约作者“安蕊”!
希望本篇文章《元仁宗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友开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元仁宗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元仁宗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元仁宗的Middot爱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