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张仲武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仲武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张仲武(?—849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清河。唐朝中晚期藩镇。其家族自祖辈起世代于幽州军中任职。张仲武自幼博览群书,尤精《左氏春秋》,后投笔从戎,官至蓟北雄武军使。会昌元年(841年),张仲武率军讨平卢龙军变,获朝廷承认,担任卢龙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等职,封兰陵郡王。1张仲武在任期间,大破回纥、契丹与奚族,并任检校兵部尚书、东面回纥招抚使,降服回纥,累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中三年(849年),张仲武去世,获赠太尉,2谥号“庄”。
唐代有多少节度使?
一、藩镇情况
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断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陇右?75000人,对吐蕃作战;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压制契丹;
平卢?37500人,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二、历任节度使
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三、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
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藩镇和节度使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唐朝的200多年,通常被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不同时代。而不同时代里,节度使得数量是不同的。
唐朝的节度使最早是李隆基设立的一共9个半
一,安西节度使二,北庭节度使三,河西节度使四,塑方节度使五,河东节度使六,范阳节度使七,平庐节度使八,胧右节度使九,剑南节度使十,岭南五府经略使(唐肃宗至德元年,升为节度使)。
而晚唐,节度使、经略使、观察使、都防御使(统称为藩镇)的数量是有变化的。譬如地盘颇大,实力雄厚,私军牙兵数量颇多的淮西节度使在元和十二年(817年)被平定后,唐宪宗下诏废除淮西节度使。
我们就以元和元年为例,历史上有一个“四十八藩镇”的说法,其中节度使好像一共有29个,都防御使、观察使、经略使若干。之后具体数量变化频繁,有被中央灭了的,有被兼并的,有被取消番号的。
据有关统计,763-874这百年间,涉及所有类型藩镇的171起动乱中,与唐中央冲突的有22起,占13%,兵变和将校作乱合占80%。
先这样吧
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使),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伺机发动叛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中衰,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在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一带的藩镇,即时称“河朔三镇”的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则割据一方,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亦不赋税,形同独立政权。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称为“藩镇割据”。
藩镇的起始:唐朝的军制,显著一点事继承前朝在重要地点设置都督府。睿宗时设节度大使, 玄宗时开始扩大节度大使职权,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统称“藩镇”。由此,形成了所谓的藩镇雏形。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
设置目的:一句话,保卫国防,开土封疆。
唐朝之所以煌煌知名千年,就是她的兼容并包,容纳了很多的异族,并且平等对待。这一点,在唐初就已经很明显。
但是,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既然有愿意内附的外族人,就一定有狼子野心的人。这也是突厥虽然在太宗、高宗的时候都已经不成气候了,但是北患仍然严重的原因。突厥有余孽,契丹也在崛起。
在西南方,虽然对吐蕃的和亲有很大的羁系作用,但仍然不能阻挡他的继续强大,并且扩张的野心。唐与吐蕃的缓冲地带---吐谷浑已经被唐消灭。所以两者必将会硬碰硬摩擦。
明皇好大喜功,边将无不以拓疆开土来封官发财。由此,边境的两边都没有安定的意愿。所以,在当时谈什么和平可以说纯粹是无稽之谈。厉兵秣马,备荒备战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另一方面,明皇时候,府兵制已完全破坏,开始实行募兵制,这必然会造成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无形中其实已经提供了藩镇形成的条件。募兵制的恶性发展形成了藩镇割据。
大唐一方面可以进行中亚的与大食的战争,却也不得不防范身边外族的入侵。明皇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使),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这样的形势,安禄山不造反都不行啊。
藩镇拥有的权力:一句话,负责区域的所有权力。
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兵权,是唐政府对游牧民族骑兵实行军事防御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大权,是唐政府缓解财政压力,解决边防驻军后勤供应的需要;藩镇节度使拥有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防御任务的需要。总之,藩镇节度使是唐军事战略变革需要的产物。
关于“张仲武的介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映天]投稿,不代表友开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iukai.com/cshi/202504-2162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友开号的签约作者“映天”!
希望本篇文章《张仲武的介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友开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张仲武的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仲武的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张仲武(?—8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