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作者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作者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孟浩然《宿建德江》
孟浩然(689—740)是一位长于写五言诗的盛唐诗人,其诗风与王维相近,并称“王孟”。下面是他的一首题作《宿建德江》的五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诗写于暮色降临、客愁转深之际。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句句相承,字字相扣,以多种因果关系暗中钩连,暗中承接,针线极其绵密。
就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中,“泊烟渚”紧承“移舟”,是为“泊”而“移”;次句中,“客愁新”紧承“日暮”,是因“暮”添“愁”;第三句中,“天低树”紧承“野旷”,是因原野之“旷”而感到天宇之“低”;末句中,“月近人”紧承“江清”,是因江水之“清”而感到月影之“近”。就整首诗贯串来看:它以“日暮客愁新”句为中心,照应上下,联结全篇。对于上句所写的移舟泊岸之事、洲渚笼烟之景,这句中以“日暮”两字承接,以“客愁新”三字承转,一合一开。一方面,其事、其景收结为日色已暮;另方面,此事、此景又引出客愁添新。至于下两句所写的野旷天低、江清月近,则既由这一句宕开,又从这一句生发,是因“日暮”才有这样的景色,因“客愁”才有这样的感受。
不过,对这首诗作这样的剖析,并不是说: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融,进而运思谋篇、遣词造语时,曾苦心推求事物的前因后果,精心安排字句的上呼下应。他只是具有如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所说的既能“观我”又能“观物”的本领,以善感的诗心、敏锐的诗笔,如实写出了当时之事、当时之景、当时之情,而其事、其景、其情自有其内在的联系。而且,还须指出,诗人之“如实写出”,不一定是对外界景物作客观上的忠实描述。以这首诗的警策——后两句来说,它们就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如实”,而是诗歌这一特定文学形式所要求的“如实”。
“野旷天低树”句中的“天低树”,乍看似违反理性、背离真实。因为,天空本无边无际,一片青冥,并无可见的形体,不可能与有形之体比高低,既无所谓高于树,更无所谓低于树。至于依照惯常的说法,天是至高无上的,是高于万象万物的。在诗人的夸张的笔下,至多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连峰去天不盈尺”(李白《蜀道难》),而这句诗竟说天比树低,岂非既无理又不真?但它在艺术效果上却给人以更真切之感。这说明,诗人的写景状物,往往并不只要求其进行理性的观察、从事客观的表述,还要求其写出自我的感受、摄取当时的直觉,甚至容许包括刹那间的错觉。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心情下,诗笔可以偏离客观的真实,径写其主观的真实;超越生活的真实,升化为艺术的真实。这一“天低树”
的描写,在客观上、理性上确不合乎一般人心目中的真实,其中有视觉上的错误。但在诗人说来,这是他在泊舟烟渚后、极目远眺时,所见到的瞑色和野景。天低于树,正是他当时的实感、直觉;写为诗句,只有用一个“低”字才能把他当时的感觉传达给读者,做到艺术上的忠实。这一感觉,近似戴叔伦《泛舟》诗所说的“夜静月初上,江空天更低”,以及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都是在一个旷阔的空间里一直望到地平线时产生的印象。这里自有其主观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按照诗歌的要求,也许可以说,有的时候如果只作客观的、理性的描写,不成其为诗,或不可能成为好诗。孟浩然的这句诗,如果不说天低于树而说天高于树,就反而没有捕捉住诗人当时的感受,也无艺术感染力可言了。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贯休曰‘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应当说,“雪花大如席”,是在大雪纷飞、漫天盖地时可能产生的感觉,除了艺术夸张外,虚中也有实在。
“江清月近人”句中的“月近人”,似乎也不是合乎理性、合乎现实的描述。因为,运行在天上的月亮固然远离人间,反映在水中的月影则本非实体,也无所谓远人或近人。这个“近”,当然不是客观上的“近”,而是主观上的“近”,是诗人独立船头,在暝色四合中把视线从远方回到近处、由天边移到水上,面对那夜月初上、倒影入江的景色时所形成的距离感,其中,显然有错觉成分。但杜甫在《漫成一绝》中也说“江月去人只数尺”;这因为:就当时诗人之所见而言,眼前的月影却明明是近在咫尺的。前面曾提到,在旷阔的空间里产生的“天低”之感,戴叔伦、苏轼与孟浩然初无二致;这里又看到,在夜泊水上时产生的“月近”之感,杜甫与孟浩然亦复相同。足以说明,这个“低”与“近”的描写,既有其独特性,也有其共同性,尽管是客观事理所无,却正是人人心中所有,因而其所写之景能引起读者的共感,使读者不但不感到其有失真实,反而感到其倍加真切。
《宿建德江》中,“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释义: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评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扩展资料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这首诗作于孟浩然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诗中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愁”是点全诗意境之“睛”的作用。
出处《宿建德江》——唐代: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扩展资料
1、《宿建德江》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2、《宿建德江》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孟浩然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关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作者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乐凡]投稿,不代表友开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iukai.com/cshi/202504-206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友开号的签约作者“乐凡”!
希望本篇文章《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作者是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友开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作者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作者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